大家好,今天跟大家講幾個小故事,分享幾點小啟示。因為大道理或方向、趨勢方面的話題啟新、老隋、顏博他們都講過了,我講不了也講不好,所以講講小故事,和大家分享點啟示。
——總有人喋喋不休“國有企業孵化器沒辦法做投資”
關于“國有企業孵化器沒辦法做投資”,這方面的各種表達和說辭總是不絕于耳,我聽得太多了。印象中,說的人總是振振有詞,有理有據,不外乎“制度管得嚴”“退出要掛牌”“被投企業嫌麻煩”“成功了無分享”“失敗了還會被追究”等,于是國有孵化器離投資越來越遠了?墒,我們都非常清楚,當離投資越來越遠的時候,我們便會和增值服務也越來越遠,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也會越來越差。
那么問題來了,國有孵化器的發展前途和方向在哪呢?這也是我一直以來困惑和思考的問題。
故事一:關于重慶高技術創業中心的投資案例
今年5月份,在合肥參加中國技術創業協會社團聯席會會議,和重慶高技術創業中心楊建華書記散步閑聊,楊書記說:“重慶高技術創業中心搬遷了,面積擴大了幾萬方,新樓購置還差9000萬,裝修還差四五千萬,到哪去弄這么大一筆錢呢?后來沒辦法了,我們只好從投資企業那退出了一點股權,換了1.4億現金!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個情節讓我非常震撼和感慨:當一個孵化器需要錢的時候,可以輕輕松松通過持有股權置換一筆一億多的錢,而且說起來那么輕描淡寫狀。
會議結束回到上海,我聯系重慶孵化器協會秘書長張靜,讓他幫我把重慶高技術創業中心的投資案例梳理一下。不理不知道,一理嚇一跳(張靜說的)。在過去二十多年時間里,作為國有的重慶高技術創業中心,歷經六任領導,始終孜孜不倦堅持“孵化+投資”的模式,總共投資了18家企業,13個科技服務機構。
這些服務機構甚至包括銀行、擔保公司、種子資金,企業包括了1個A股,1個新三板,2個重慶OTC,累計投資7195多萬,獲得投資收益超過3億元。
甚是應驗了那句:做的不說,說的不做。重慶高技術創業中心投資的幾個簡單數字,打消了我原來所有的疑惑:國有孵化器,尤其是國有企業性質的孵化器 ,其實從來就不存在不能投資的限制或規定,其實一直有人在做在付出在收獲。
為什么行業里不投或不能投資漸成風氣和共識呢?一個字:懶!不想承擔風險。至于成功了沒有分紅獎勵;失敗了還會被追究,則是一種利字當頭的借口。就因為這樣一種群體病態的存在,導致我們的許多國有孵化器,漸漸理直氣壯地喪失了投資功能。
在探索和堅持的則成了鳳毛麟角:比如今天的故事主角,重慶高技術創業中心。
事實告訴我們:國有孵化器不是不能投,而是怕麻煩不想投,是懶政不作為而不去投。因為在投資的過程中,要遵守嚴格的管理,要付出超強的努力和能力;蛘咴谕顿Y過程中,孵化器獲得了高收益,投資者個人卻無法直接受益,導致了大家的懶惰,對投資的興趣不高,尤其是動力不夠。
我在許多講課場合說過:既然是國有的,既然從屬于體制機制,已經享有了職業的保障、待遇和優越感,就應該通過自己的奉獻精神去承擔必需的風險并創新本職工作,而不是找借口躲避風險還狡辯。
重慶高技術創業中心帶給我們的啟示發人深省,事實上,還有許多優秀的國有孵化器也有非常好的實踐和探索。希望他們的創新實踐和作為,真正成為行業里的正能量和發展趨勢。
——總有人理直氣壯強調“孵化器做天使投資會死得很難看”
孵化器到底應不應該做天使投資以及能不能做天使投資,一直是行業里討論最多、最有爭議的話題。
似乎很占優勢的觀點是:“孵化器做天使投資會死得很難看”。理由是:等待成功和收益時間太長;企業失敗率太高;B輪C輪根本銜接不上等等。
而老范卻固執地認為:孵化器應該成為優秀的天使投資機構。
一說到要做天使投資,很多人就把孵化器當成一個純粹的天使投資機構衡量,按照天使投資的商業模式或收益邏輯看問題,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而沒有首先把孵化器當成一個增值服務機構,孕育發現培育優質創業項目、企業的機構去看待。“專業孵化+天使投資+創業導師”在我們行業呼吁了若干年,十一五、十二五規劃里都有完整的表述?墒,孵化器能夠非常認真、非常持續、非常有成效地去做天使投資的,仍然整體不多。
故事二:關于上海盤古創業的天使投資實踐
上海浦東新區有個區級備案孵化器,叫盤古創業,在浦東陸家嘴。經一位行業資深領導推薦,我和盤古創業的創始人蔣衛軍相識。一次聊天的時候,我提起此話題請教,他的一番話,讓我茅塞頓開。
他說:老范,那些人是怎么想的?孵化器做天使投資為什么要退出?孵化器一是必須做天使投資,二是不需要退出。如果老想著退出,不但投不好,還會像風險投資那樣擊鼓傳花,那是并不高尚的資本逐利邏輯,不是純粹的天使投資行為,更不屬于孵化器。
蔣總認為:孵化器做天使投資是不應該考慮退出的。你既然看中了,既然投了,就應該一直想著如何去挖掘發現企業的價值,如何跟這家企業和創始人一起共同去發展,共同去創造價值,去幫助企業,讓企業健康長大。這才屬于做孵化和孵化人的天使投資。
我在進一步研究盤古創業商業模式時驚訝地發現:他們用5年時間默默無聞地天使投資了20多個企業。這些企業大都在項目完善、孕育過程中,他們以非常低廉的價格投進去,這些企業通過3到5年的孵化成長,現在已經有估值5到10億的明星企業。
他們團隊很少參加孵化器行業的活動,他們一天到晚忙碌不堪地幫企業看市場,找資源,和企業一起去完善產品,尋求支持。
5年了,我驚訝地發現他們還只是一個區級孵化器。
換一個懂政策會博眼球、善于沽名釣譽的人,他們早應該是國家級甚至國際化到“全球級”了。
老范的結論是:孵化器應該是優秀的天然的天使投資機構。因為孵化器通過自己的孵化載體,通過自己的孵化服務,在入孵項目、企業和孵化過程中,最容易發現優秀的項目和企業,并在初創期間發現它的投資價值,在孵化服務的過程中產生了信任和感情,形成股權加孵化的關系。
關于孵化器做天使投資,第一必須投;第二,在投資的過程中應該孵化在前,增值服務在前,在增值服務和有效孵化服務前提下,以少量的資金去獲取股權。這才是孵化器通過伴隨企業成長獲取未來收益的最佳商業模式,也就是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孵化加投資。
——總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逃避“專業化為什么如此之難”
第三個故事想跟大家談的是專業孵化。
我剛才說到行業有“專業孵化+天使投資+創業導師”兩個加號,大家討論得最多的也是專業孵化。專業孵化之難,眾多人對專業孵化的逃避,的確讓我們非常傷感和失望。
就整個行業而言,我們對專業孵化的研究,以及專業孵化的引導和培育,尤其是專業孵化的實踐的方式方法,表達或傳播得還遠遠不夠。
很多專業孵化器在申報材料和訴求中,說自己是新材料、環;螂娚、互聯網專業等等,通常都是“偽專業”,不是真正意義上我們鼓勵的專業孵化器。
老范認為:一個孵化器連基本的專業產業生態都沒有,他一定不可能做得很好。孵化器事業發展到今天,還指望一個綜合孵化器能產生集聚效應,能成長為創新載體,能有效培育創業者和新經濟源頭,肯定會讓我們失望。
可是,為什么我們不能專業孵化?為什么那么多人逃避專業孵化?那么多人在專業孵化面前沒有耐心?那么多人嘴上說是專業孵化,實際做的還是“二房東”的低水平綜合孵化。為了尋找答案,老范一直在全國各地找樣本看案例。
故事三:關于成都天河孵化器的專業孵化案例
今年6月底,我到成都參加2020成都新經濟“雙千”發布會“高品質科創空間”專場活動,成都科技企業孵化器協會勝全秘書長推薦我去看看成都天河生物與醫藥孵化園。
之前參加過成都的標桿孵化器評審,對天河孵化器有些了解。這一次和創始人一聊,帶給我感慨萬千的同時,更讓我找到了專業孵化的諸多答案。
成都天河孵化器在行業里十分低調,很少在行業里見到創始人汪董,可他們專注生物醫藥領域的孵化已經堅守了整整20年。
我是這樣請教和采訪的。
首先,我說現在大家都很難堅守專業孵化,汪董沒有急著正面回答。她說她是懷揣著對生命的敬畏,對生命健康事業的崇尚和奉獻一生的決心而決定做孵化器。2000年開始打造天河生物醫藥孵化器;既然當初決定了做這個產業,就深知生物醫藥行業具備的特性,做這一行最關鍵的是決心和毅力,一開始就下定決心要用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輩子去做、去堅持。
我完全被她的情感帶進了一個富有理想和使命感的境界。所以,她和她的股東們、管理團隊從一開始就定下一個規矩: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堅守一個產業領域去做孵化。
于是,天河孵化器在運營過程中不斷通過平臺聚集產業創新資源,相關的生物醫藥研發機構、大專院校、海外高層次人才等寶貴資源逐步集聚到園區,競相開花結果。這也是天河孵化器長期堅持專業領域耕耘的特別成果。
汪董說她做孵化器的理念是“貼心服務、柔性創造”。一開始也面臨著物理空間空置、成本和效益的矛盾,但為了堅持夢想,堅持做健康事業,即使面臨著房屋空置,也會按照當初規劃設計好的專業方向對引進的項目和人才進行認真嚴格的篩選,然后再通過市場的選擇以優汰劣,逐步提升企業品質。
我帶著這個問題和汪董進一步探討,她舉了個例子:她把5萬方孵化空間建好,當時就有許多人勸她,為了賬面平衡,可以賣掉一些!盀槭裁匆u掉一些?我做這個事情,又不是為了馬上掙錢得利,我需要5萬方來承載企業,才能把孵化器做起來、做好它!
而現實里,打著孵化器旗號建樓,賣掉一些、掙一點錢,已經成為聰明人的共識和共同做法。如果只有租來的房子,當然就是趕緊想方設法租滿,然后再進行所謂的“騰籠換鳥”了。
我忽然覺得汪董是一位孵化界非常有情懷和了不起的企業家。除了感受到他們的專注和堅持,感受到她和她的團隊的專業能力,許多人肯定也會更關心他們的成效。
大家可以百度一下他們投資的企業:三葉草生物制藥。在三葉草的創業初期,創業團隊懷抱理想和對科技的信賴,攥著一股勁,一直堅持“在研發階段創業團隊只發生活費”的做法,等待研究出來成果,企業實現效益后再來分享收益。天河孵化器也是在企業最需要的時候注入資金,成為他們的創始股東之一,同時全方位做好投后服務,幫助企業克服各種困難和障礙,更加健康穩定地發展。
現在,三葉草已經成為生物醫藥領域,尤其是生物新藥和疫苗研發方面知名的先進技術企業。最近,他們不但獲得了高瓴的投資,而且獲得了聯合國相關公益基金的資助,成為新冠疫情下耀眼的創新研發型企業。
20年的堅守,一個領域的深耕,創新苗子、創業企業的股權持有,最后從優秀的企業身上獲得較高的回報,天河孵化器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成功、典型的專業孵化器商業模式和范例。
事實上,孵化器的孵化服務很辛苦,在小企業身上很難掙到錢,所以政府會給予相應的補貼支持,我們也可以收取租金降低經營風險和經營成本。但如果因此就把政府補貼和租金當成了孵化器的長期主營收入,孵化器就誤入歧途了。
——總是強調自己在服務創業者,骨子里離創業者漸行漸遠
這些年,老范聽了行業里各種演講,進行了各種采訪,參加了各種表彰,幾乎所有人和所有場合,大家都說自己在服務創業者,培育企業家,都付出了這個付出了那些。聽得多了,見得多了,老范發現說得多的往往做得少,發現許多嘴上說著服務創業者的人,其實他們漸漸離創業者變得越來越遠,是創業者和企業用租金和光環在服務和培育這些所謂的孵化人。
故事四:關于上海創徒叢林的服務場景
今天上午,我接待了創徒叢林孵化器的總經理,為什么冒著大雨,創徒叢林的老總要到我這聊事情呢?原來是他們創始人葉董的催促安排。因為我約葉森約了兩個禮拜,居然約不上。我就覺得奇了怪了,兩禮拜以前我跟他見面談的事情,他說下周回復再聊,結果約不上了。
原來,過去的兩周,葉總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外地出差。他們投資的鈦米機器人現在在上海非常有名,創徒叢林作為鈦米的天使輪投資孵化器,葉森則是想著怎么幫鈦米的消毒機器人如何在公共場所的落地。期間他們不斷實地調研并走訪了除醫院外,還有學校、機場、火車站、地鐵站等地。前陣子葉總也一直在邀請浦東衛計委、教委的領導看企業,看機器人。
兩周前和葉總聊天時,我還質疑:異地建廠落地這些事,應該是企業自己的事了,為什么還得讓他東奔西跑。
葉總解釋:鈦米的創始人們都是科學家,對其他城市不大熟悉。
葉森辭職于浦東新區發改委副主任崗位,在這方面有著獨到的優勢和人脈資源。
我借這么個小故事,想說明我們服務創業者的真正做法和言行舉止,務必進入到創業企業的內部,分享企業的喜怒哀樂,跟創業企業變成相依相隨患難與共的關系。你的奔波,你的勞累,你的所有付出,都源于企業成長發展的所需所要。
也就是老范經常表達的那樣:同創業者一起成長,同創業企業一起成功。我覺得創徒叢林孵化器的成功,和葉總這種工作方式和風格是截然分不開的。我之前也經常去看他,他要么和投資人在一起看路演,要么就在跟企業聊天。企業的困難,甚至包括孩子入學,都是他忙碌的理由。好幾次想請他到我們行業里講講課,都被他婉言拒絕了:“老范,對不起,我實在是沒時間”。
葉森認為:所謂的孵化器,就是不斷地去發現好企業,發現以后拼命的跟著它,服務它,然后千方百計去持有股權。
創建整整4年,創徒叢林不只是成功投資了鈦米,還有縱目科技、芯馳半導體等一串明星企業,直至把自己投資成了一個明星孵化器。這個小的故事告訴我們:作為服務創業者的孵化人,應該和創業者保持一種怎樣的關系。保持怎樣的關系才能讓孵化人和創業者水乳交融,相互依存,共同成長。
4個故事講完,最后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時代發展到今天,作為孵化人,我們除了蛻變和成長,真的已經別無選擇了。
而蛻變其實意味著少量的成功轉型,大量的慘遭淘汰,這很殘酷。
但孵化器的明天是美好的。更多優秀的孵化器和孵化人一定會伴隨創業者一起獲得財富和成功,獲得屬于我們的榮譽和社會認可。
(本文為2020年7月火炬眾創孵化博物館館長、《中國孵化器》雜志主編范偉軍先生在創孵直播平臺所作的專題分享,來源:韻網WI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