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紀還有23年,要實現4個現代化,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究竟從何著手?”
1977年8月4日,鄧小平同志在全國科教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了這個問題。
從1987年開始,有這樣一群人為了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而踏上了征程。他們從湖北省武漢市東湖邊一座簡陋的營房出發,篳路藍縷,風雨兼程。他們是“敢吃螃蟹”的先鋒。從中國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開始,他們把只有5個人的籌備小組,發展到十幾萬人的管理大軍;把武漢東湖邊的創新孵化器,復制到中國所有的中心城市、地級市以至縣域和鄉鎮;從服務6個項目到孵化出上千個上市企業,他們把中國的創新事業推上高地、蜚聲世界。他們就是中國的“孵化器人”,是中國創新創業的先驅。
從最初孵化的6個項目開始,到今天孵化出凱迪電力、啟明星辰、科大訊飛、以嶺藥業、天合光能等海內外上市掛牌企業,30年來,中國孵化器人與創業者比肩并行。而中國的創業孵化,也走出了一條銳意創新、敢為人先的奮進之路。
風雨無阻的孵化歷程
“在偉大祖國的和平建設時期,中國的熱血青年到哪里去?到孵化器去!因為那里有希望!”
這是1997年11月,時任國務委員宋健關于科技企業孵化器的演講摘要。
科技企業孵化器(簡稱孵化器)是包括各種類型的孵化器、留學人員創業園、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等在內的創業孵化機構的統稱。從1987年中國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在武漢東湖成立以來,中國孵化器的建設事業經歷了3個特色鮮明的發展階段。
從1987年到1999年,是中國孵化器發展的第一階段——探索發展階段。在這一時期,中國的科技創新孵化器事業剛剛萌芽和起步。中國創業孵化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主任龔偉回憶當時的情景時說:“當時中國尚處于改革開放初期,面對大批科技成果沒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民營科技企業發展還步履艱難的困境,政府提出要突破原有體制束縛進行創新,讓科研人員走出高校院所,將科研成果放到市場中服務大眾!
在那個年代,創業者們面臨很多困難,比如在當時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創辦公司必須要找個掛靠單位;民辦企業被視為個體戶,享受不到國家給予國營單位的各種待遇;“下!眲摌I的科技人員的人事檔案、組織關系等沒有部門管理……
“那時科研人員要走出高墻深院談何容易?這些人出來要有地方住,檔案要有地方接,招聘要有地方管……”龔偉感嘆,他創辦第一家孵化器的初衷,就是“讓科技創業者不再是個體戶,而是有合法身份的科技型企業”。
1987年6月,中國首家孵化器“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成立了。這家位于武漢市東湖邊丁字橋108號的孵化器起步時只有6間廠房,總面積659平方米,共有6家企業入駐。然而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孵化器事業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張志宏說:“1987年到1999年,中國孵化器在摸索中穩步前行,作為科技體制改革的先鋒,初步營造了局部優化環境!
2000年到2013年,中國的孵化器事業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孵化器數量從2000年的164家增長到2013年的1468家。在200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獨資成立“北京北航天匯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這是全國首家以“孵化器”作為企業名稱的科技企業孵化器?萍夹椭行∑髽I創新基金開始發揮作用,民營孵化器異軍突起,行業組織開始建立并發揮作用,北京及各地的孵化器行業協會成立。
2014年至今,是中國孵化器事業的迅猛發展階段。隨著“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政策的出臺,創業創新已經成為全中國社會的共識。中國孵化器的數量從2014年的1755家迅速增長到2016年的3255家!氨妱摽臻g”誕生并迅猛發展。截至2016年底,全國納入科技部火炬中心統計范圍的眾創空間有4298家,孵化器3255家,科技企業加速器400余家,國家高新區156家,共同構成接遞有序的創業孵化生態。全國共有服務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超40萬家,帶動就業超過200萬人。中國的創業孵化事業方興未艾。
從無到有的孵化經驗
中國孵化器的誕生得益于改革開放,并伴隨著改革開放逐步發展壯大。除此之外,中國孵化器的成功,還離不開政府的管理和中國孵化器人的敬業和奉獻精神。
改革打開了中國科技創新的大門?萍紕撔路趸鞯某霈F,離不開兩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標志性事件:科技體制改革的開啟和“火炬計劃”的實施。
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發布了《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了“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萍俭w制改革著力解決中國長期存在的科研與生產脫節、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鼓勵科研人員走出深墻大院,積極創業,從而掀起了科技創業的浪潮。
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以“推進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高新技術商品產品化、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化”為主旨的“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計劃——火炬計劃”正式啟動實施。作為國家高技術產業總體發展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火炬計劃”重點之一是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這標志著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正式進入國家科技產業發展計劃。此后,孵化器發展開始步入正軌。
30年來中國政府在推動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根據孵化器事業不同發展時期的特點,中國政府在規范、示范和引導上漸次推進,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孵化器發展道路和模式!岸☉鹇、出政策、抓服務、建體系、撬市場”,中國充分發揮自己強大的體制動員優勢,有效聚集了人力、財力和物力,推動中國的創新事業發展。
在孵化器建設初期,其資金來源有國家“火炬計劃”引導資金和地方政府的扶持資金。在國家發展科技企業孵化器事業的政策指導下,各級人民政府在孵化器的基礎設施如土地征用、通信網絡、服務平臺建設方面給予了諸多優惠。
此外,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建立和發展,是在一個專門的機構——科技部火炬中心的指導與協調下進行的,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科技部火炬中心是“火炬計劃”的具體實施單位,如《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十五”期間發展綱要》《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等關于孵化器發展的國家規劃,就是由火炬中心牽頭制定的。此外,火炬中心還研究出臺《孵化器指標評價體系》,完善對孵化器的評價考核指標體系;組織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有效引導社會資本關注和投入創新創業;牽頭“創業中國”行動計劃,打造區域創新創業品牌,提升區域創新創業活力。
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一支優秀的孵化器管理人員隊伍,他們勇于學習國內外一切先進經驗,消化吸收,并且在改革大潮中大膽嘗試一些新理念、新模式,與創業者一起砥礪前行,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
27年前與廣州市孵化器工作結緣的伍干寧這樣評價自己作為孵化器人的工作:“如果有朋友要問:是什么力量讓孵化器人如此堅持,不斷創造奇跡?我的答案是:我們這代知識分子擁有服務創新、創業報國的一種情懷,一種責任。在這種光榮使命的感召下,我們帶著夢想,一路前行,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而君紫資本創始人、全國三八紅旗標兵秦君則這樣評價自己的孵化器人生涯:“2000年大學剛畢業的我還是個20出頭的小丫頭,毫不猶豫地一猛子扎進了孵化器行業。有人說我把自己嫁給了中國孵化器,嫁給了中國科技服務業,我覺得這樣說一點也不為過!
不可替代的孵化貢獻
30年間,中國孵化器事業成績斐然,不僅激發了國家創新創業的文化精神,還成為體制改革的重要載體和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張志宏說:“我國科技創業孵化載體,在數量上和規模上已位居世界第一。30年來,孵化器在主動融入創新全球化進程中走在前列,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催生新動能、帶動產業轉型升級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得到包括創業者在內的社會各界普遍認同!
科技企業孵化器自出現起,就成為中國創新創業文化的空間載體,隨著自身的不斷發展和壯大,內生了以“成己達人”為核心的孵化器文化,強調“尊重創業者、仰視創業者”“鼓勵創新、寬容失敗”,促進創新創業文化不斷向全社會擴散,使之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近年來,我國孵化器出現了一種新形式——創業咖啡館。有創業者對此評價說:“想投資,喝一杯咖啡,可能碰上好項目!痹趧摌I咖啡廳,點一杯咖啡,創業者就可以靜下心度過一天,想自己的創意,甚至還可能在身邊找到自己創意的合伙人和投資人。位于深圳高新數字技術園內的起點咖啡就是這樣一家典型的創業咖啡館。它的發起人是國家發改委與深圳市政府共同組建的深圳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創新中心,這家咖啡館為早期創業者提供了幾乎零成本的辦公場所。
在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是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合作范式。企業孵化器是整合自主創新資源的大平臺,是一個開放系統,許多傳統科技機構、新型科技機構、大學等可以通過建設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來吸引社會人才和資金。以西安光機所為例,在體制機制改革方面,他們一方面發起了與社會資本相結合的“西科天使基金”;另一方面,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與重點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成立了國內首家“產—學—研—資—用—孵”相結合的“光電子集成電路先導技術研究院”。后來又成立了“中科創星孵化器”和“中科創星眾創空間”,這樣一來,西光所就不再只是“現有員工的研究所”,全社會的優秀人才都可以在這個開放的平臺上創業。
30年來,孵化器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膀T著自行車進來,開著奧迪車出去”是創業者們對于孵化器形象的生動評價。據統計,2016年,中國孵化器內畢業的科技企業已達到8.9萬家。2016年孵化器總收入達308億元,凈利潤32億元,上繳稅收24億元,孵化器的工作有效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